2025年11月,宁波财经学院乡遇未来调研团队深入宁波市海曙区古林镇茂新村,开展为期一周的乡村数字建设与居民数字素养专题调研。期间,团队与村内浙江安全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村民数字技能培训、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茂新村“未来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茂新村数字建设的“硬实力”与“软需求”
茂新村是宁波市乡村振兴的标杆村,近年来依托“千万工程”深化,打造了以数字农业、太空农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该村拥有华东地区首个数字农业示范项目“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水稻种植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劳动力成本降低10%,亩均利润提升5%。此外,村内建成未来乡村数字驾驶舱,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农情信息及家庭安全,并开发“稻田火车咖啡”“舟游古林”等文旅融合项目,吸引年均游客超85万人次。
图为茂新村负责人为团队成员讲解数字设备
然而,数字化进程中也暴露出村民数字素养不足的短板。调研团队发现,尽管村内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但部分中老年村民对智能设备操作、数据平台使用仍存在障碍,数字技术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普及率有待提升。“村民会用手机刷短视频,但通过‘种植大脑’平台查看农田数据、使用远程医疗服务的比例不足30%。”团队成员指出。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村内居民刘阿姨
从田间到云端,解码数字乡村“最后一公里”
调研团队分为数字技术组、居民访谈组和产业分析组,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全方位梳理茂新村数字化现状。
1.数字农业:科技赋能下的“新农人”
在茂新村的“智农茂新园”,团队成员观摩了全自动叠盘育秧设备和无人收割机作业场景。园区负责人介绍,数字农业平台已覆盖10900亩农田,村民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土壤湿度、病虫害预警等信息,但实际操作中依赖技术员指导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希望村民能自主分析数据,比如根据气象预测调整灌溉计划,但这需要更系统的培训。”
2.智慧治理:数字驾驶舱的“实战考验”
村委会议室内,数字驾驶舱大屏正实时显示河道水质、垃圾分类、游客流量等数据。村支书林忆聂坦言:“系统能精准发现问题,但部分村干部对数据分析和决策应用能力不足,影响了治理效能。”
3.村民访谈:跨越“数字鸿沟”的迫切需求
78岁的村民王大爷告诉团队:“孙子教我用手机挂号,但步骤一多就记不住。”年轻一代则更关注电商技能培训,“村里的大黄鱼、太空南瓜品质好,如果能直播带货,收入还能翻番!”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村内居民王大爷
校企联动签订合作,构建数字素养提升体系
基于调研成果,本团队与浙江安全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聚焦三大方向:在技能培训方面,开设“数字课堂”,针对不同年龄段村民设计课程,如老年人智能设备操作、青壮年电商运营、村干部数据分析工具应用等;在场景开发方面:联合开发“茂新数字助手”小程序,集成农业数据查询、医疗预约、文旅导览等功能,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在实践基地方面:在村内设立“数字素养实训中心”,由企业技术员与高校师生驻点指导,形成“学用一体”的常态化机制。
浙江安全芯科技总经理张伟表示:“我们将开放物联网、AI算法等核心技术资源,让村民不仅是数字乡村的受益者,更成为建设者。”
从“输血”到“造血”的未来可持续路径
此次合作延续了宁波财经学院“艺术乡建”的成功经验。过去十年,该校通过“校村政企协同育人”模式,助力茂新村完成美丽庭院改造、稻田艺术节策划等项目,使其从普通村落跃升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将进一步整合高校智库、企业技术、乡村资源,探索“以需定培、以用促学”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茂新村的实践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技术、人才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宁波财经学院乡遇未来团队以调研为起点,以合作为桥梁,正书写着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正如村民李阿姨在培训体验后感慨:“以前觉得数字技术高高在上,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饭碗里、生活中。”
未来,随着海曙大道建成通车,茂新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校村企三方携手,一幅“数字赋能产业兴、村民共富文化美”的现代乡村图景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