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消费生活

黎珮琳:想用低成本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黎珮琳:中国作家,导演,出版作品《城市漂流》、《寂静的大树》、《超新星》,被评为西湖十佳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成员、西湖区作家协会理事、上海科普作家协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荣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3年度表彰评选年度最佳导演。

1994年,黎珮琳出生于四川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母亲送给她的书籍构成了她最初的幻想世界。小学四年级的作文课上,她以一篇《最后的挣扎》让语文老师惊叹:“这孩子笔下的垂死蝴蝶,让人动容。”自此,她手写的小故事开始在班级传阅,同学们争相阅读她笔下的人物。

触摸中国科幻跳动的脉搏



2013年,正在西北政法大学学习的黎珮琳,机缘巧合下发现了电子杂志《科幻文汇》,凭借对科幻小说的深度解读与热忱,她成为了该刊最年轻的编辑。她首次梳理了90后科幻创作群体,触摸到了中国科幻跳动的脉搏。 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一条令人意外的道路——赴重庆电视台担任农业记者。

在重庆山区的晨雾中采访农委,在采编办公室深夜剪辑电视节目专题片,这段经历让她深刻理解了“土地与人的羁绊”。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点燃国漫热潮之际,黎珮琳却在思考:“中国科幻能否用低成本讲故事?”她组建摄制团队,在杭州绿幕影棚开启了《拇指人》的拍摄。这部讲述缩小女孩奇遇的7分钟短片,经过两天拍摄完成,最终横扫美国查尔斯顿国际电影节金奖等国际荣誉。

“我的梦想,是让每个读者都成为故事的造物主”



2021年,黎珮琳创作的长篇星际科幻小说《寂静的大树》发布,讲述了十六岁的地球普通女孩徐鲸未在好朋友马凡的指引下通过星际传送石来到了美丽的怒星。在这个星球,通过专业的指导,徐鲸未也获取了外星人所具备的部分能力。当她回到地球后,地球防控研究所派人进行调查,找到了徐鲸未家中的传送石带到研究所却引起了爆炸。 2022年,黎珮琳推出的《城市漂流》也引发了科幻圈的震动。这部收录14篇极端环境下人性实验的短篇集,通过科幻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情感、道德以及科技进步等当代话题。故事内容涵盖了全球高温、地球末日危机、外星生命降临地球、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的碰撞、人生困境、时空逆转以及异族生存去留的拷问。 2024年,她携新作《文学大战》开启创作新维度,《文学大战》是一部以科幻文学竞赛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虚构的“星际奖”大赛,展现了科幻文学创作者们在比赛中激烈角逐的过程,同时也探讨了文学与科技结合的未来可能性。

同年,黎珮琳导演的科幻影片《怪妻》也同时入围亚洲华语电影节创投项目单元和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这部改编自其同名小说的影片,借妻子自曝“外星生物”身份的外壳,剖解亲密关系中的认知困境。2024年,她以“星辰奖优秀青年科幻活动家”身份发起全国巡讲,在科幻文学交流活动上坦言:“我的梦想,是让每个读者都成为故事的造物主。”

“构建属于东方的美学体系”



如今的黎珮琳身兼科幻领域多重身份,在2025年杭州庆丰书房演讲时,她举起当年的书籍:“从编辑到作者,从记者到导演,所有身份最终都指向同一件事——用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去构建属于东方的科幻美学体系。”

关于科幻创作,黎珮琳提到要基于科学逻辑,即使虚构设定也要保持内在自洽。例如她创作的《地球升温》出现了人类地下避难所,后续情节那就也需符合科学理性。同时,科幻的核心是探索“如果......会怎样?”,在《寂静的大树》中,星际旅行、超能力等设定也具备了独特性,避免陈词滥调。 无论是未来科技还是平行宇宙,黎珮琳认为都需通过细节,如物理规则增强可信度。在她创作的《星球与文明》中,通过多感官描写了宇宙环境,使读者沉浸其中。她建构的科幻世界划分为现实转换如《温水煮青蛙》、未来推测如《大寒流》或完全虚构如《文学大战》,都需明确规则并敢于打破常规。



在《寂静的大树》这部长篇小说里,涉及了时间旅行或跨时空故事,她通过章节划分或视角切换保持了逻辑连贯。角色动机也要做到真实且多层次。例如在《寂静的大树》里创建的饮鹤,是兼具反叛与情感矛盾的混合角色,反映了权力与欲望,他通过宇宙主机重生数据获得了新的身体,延续了自己的生命,在不同阶段都引发了世界的变化。

黎珮琳讲到,初稿完成后可以多次打磨,甚至借助他人视角发现漏洞。在完成《寂静的大树》时,她就通过梳理出复杂的时间线,来避免故事的逻辑错误。 如果从事科幻写作,那科幻创作者需要严谨的科学素养,又需要深刻的人文洞察,同时善于通过跨学科思维和多元技巧构建独特的世界。科幻本质仍是“人的故事”,需塑造真实角色与情感冲突。如《鸟小姐》里通过鸟人对生命的追问,黎珮琳探讨了人性与存在的边界。科幻最大的魅力,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通过未来照亮当下。 在人工智能时代,AI可承担机械劳动,如快速检索历史资料、构建复杂世界规则。人机共创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作者”概念。AI的文本生成基于人类语料库,而语料提供者、算法设计者、修改者均可能被视为“共同创作者”,但AI无法复制人类独有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深度。 当AI可量产类型化故事时,“慢写作”与私密性表达反而成为稀缺品。



黎珮琳在处理工作文案时也会使用AI工具,但小说创作她更希望保留自己独有的文字节奏和描述,那是她的小说风格与特色。她建议在启动AI前,需自行确定故事的主题、世界观、角色设定和关键情节。比如输入“赛博朋克背景下的基因伦理冲突”作为主题框架,AI可生成相关场景和对话,但需创作者自己把控整体逻辑。AI生成的文本常缺乏情感深度,需人工补充角色心理描写或文化隐喻。如在AI生成的“星际战争”场景中,加入个体士兵的生存焦虑以增强人性共鸣。

“科幻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行动”



黎珮琳作为中国90后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持续深耕,还通过大量讲座与分享活动推动科幻文学的普及与发展。 她通过线下沙龙、图书馆讲座等活动,如宝鸡、杭州、成都等多地活动,旨在打破科幻文学的“小众”标签,吸引更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参与。她在成都市金牛区图书馆的活动中,通过捐赠作品、与少年读者互动,激发了他们对科技与人文的思考。此类活动也助力了地方文化事业,如宝鸡市图书馆2024年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她的分享“推动宝鸡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漂流》的分享会上,她以全球高温、末日危机等设定,引导读者反思环境问题和人性本质,将虚构情节与当下社会议题紧密结合。同时,她也积极倡导“东方科幻”概念,在杭州大江东宝龙广场的活动中,她分析了东方科幻的独特性,主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未来想象融合,推动本土科幻的创新发展,期望通过图书馆、社区书房等公共平台,将科幻活动常态化。

在科普之路上,她通过参与“大家说”硅谷讲坛等活动,与青年创作者分享经验,解答创作难题,助力科幻文学社群的发展。 黎珮琳的实践表明,科幻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行动。她通过作品与活动,试图回答“科技如何影响人性”“人类如何面对未知”等问题,同时以本土化、跨界化的探索,为中国科幻开辟新可能。

黎珮琳 个人相关成果

导演的科幻影片《拇指人》获得美国查尔斯顿国际电影节金奖、第五届中国梦·青年影像盛典剧情单元二等奖、第八届万峰林影像盛典二等奖、入围第二届香港国际网络电影节、入围第二届SHISW翠麟短片奖、入围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单元;

导演的科幻影片《怪妻》入围亚洲华语电影节创投项目单元、入围第七届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入围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

作品《城市漂流》获得2024年华中文学之光举办的华章杯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

作品《穿过情人岛》获得第八届全国凤凰与白狼杯文学大赛金奖; 作品《偷月亮》获得第二届科幻星浪奖;

作品《文学大战》入围第四届贺财霖科幻文学奖、获得玄凤杯科幻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2023年度星辰奖优秀科幻作品奖;

作品《灵隐寺回响》获第八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 获得2023年度星辰奖优秀青年科幻活动家奖。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