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快讯

“遗”韵流芳,“乡”行致远

“遗”韵流芳,“乡”行致远——在这个暖冬,南师化科2202班的学子用心书写非遗传承故事

邓雨欣 邓苏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和审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中提到,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作为系统性工程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各界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推进。

为了传承和弘扬家乡悠久的传统文化,服务家乡建设,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202班福禄绣家乡实践团的成员们奔赴家乡,科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将其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有助于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尽自己所能推动非遗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踏家乡,感受乡村振兴“脉搏”

为更好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实践团成员选取了葫芦烙画作为落脚点,深入家乡非遗传承点,发掘文化传播途径,创新思维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注入崭新活力。展开问卷调查,对象覆盖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多年龄段群体,与先前实践基础不同的是,本次问卷除了涉及对非遗文化的“体验、认知与传承”外,更有针对性调查群众对葫芦烙画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把握非遗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传播现状;进行线下走访,团队成员前往海安市葫芦烙画工作室及展馆,欣赏已展出的非遗作品、聆听非遗传承人讲授的故事并了解他们为非遗手艺的传承和文化的传播所做出的努力;学习作品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自己尝试用电刻笔在葫芦上进行绘画,体悟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非遗技艺之精深,团队成员也设计了相关文创,助推非遗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微信图片_20240226162501.jpg

聆听非遗传承人故事


访非遗,探寻乡村振兴“主线”

非遗之韵,文化之魂。充满年味的街巷,常见的非遗剪纸元素融入庭院立面、田间地头,漫山剪红在白墙灰瓦的映射下显得分外美丽,传承人也组织爱心公益活动,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和人间真情。容易让大家引以为奇的葫芦烙画则融合了红色经典,以刻笔回忆红色历史故事,用非遗魅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人还采用文化进课堂的方式,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非遗技艺的兴趣,艺术源于生活,鼓励用笔画出自己所见,用灵感的碰撞创新新发展方式。在实践尝试刻画之后才知其耗时长、蕴含着无穷创作者的心思与深厚的含义,此番融入思想、情感、信仰等,便雕琢出自然之美。传承人也会在闲暇时借助自媒体开直播向大家展示葫芦烙画技术,同时开设展馆,形成“文旅融合”的发展新业态,极大地促进了小镇旅游业的发展。

知原理,赓续非遗技艺“根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和传承人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其实这些非遗技艺和我们的专业化学也息息相关,葫芦时间长了以后会氧化,颜色就会变深,由刚开始的白色,接着变成金黄色,再后来就变成了很深的一种红色,此外刻笔是通过高温使其表皮碳化而形成一道道纹路。正由于非遗具有独特性、脆弱性、活态性、传承性的特征,团队成员通过多学科融合,发掘技艺原理,从而更好地体悟非遗技艺之精深。

此外非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以非遗带动乡村振兴之时,随着社会物质的不断丰富,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一定的要求。于是人民便运用巧思,由陶器上烧制无意间留下的蓝纹、绳纹出发,得到了各种装饰图案花纹的启示。这是人类在色彩、图案方面首次进行的艺术创作,这种非遗也融入了科学性与艺术性,后人类采用一定的艺工技法施艺于织物上,便有了刺绣的诞生。然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推演和物质的更新迭代,这些象征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手艺逐渐隐于世,当我们再次挖掘其精髓,是否发现人们对于非遗只是窥见一斑?而这正是现代人应该尊敬、发扬和传承的。

以时间打磨器物,用匠心雕刻岁月,南师大化科院2202班的团队成员们深刻意识到葫芦烙画不只是文物,更是“文明的载体”“国家的记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深挖非遗文化、化学专业与乡村振兴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文化繁荣赋能乡村振兴,用心用情回答好“何以中国”文化题,讲好非遗文化故事,从历史优秀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服务家乡建设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