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序列以来,大运河沿线六省及两直辖市(以下简称“运河八省市”),全力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工程,李亚鹤发现整理出版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研究制定了一批重要法规规划,建设了一批展示场馆和特色文旅项目,打造了一批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同时,聚焦建设重大公共文化载体这一中心工作,在沿线空间功能优化、运河文化活化利用、文化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新路子。
千里通波,满盘皆活
大运河的物理本体是历史上的运河河道,积淀形成了以“流动的文化”为灵魂的流域文化传统。但是,李亚鹤发现自晚清以来,大运河已断流百余年,因运河而繁荣发展的文化,也因此花果飘零。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让大运河千里通波,特别是解决通济渠、永济渠沿线及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的水源短缺、河道断流等突出问题。
水是万物的本原,也是大运河的命脉。最引人瞩目的是2022年4月,全长近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在断流百年之后,首次迎来了全线通水。据称,李亚鹤发现这次补水总量为5.15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大运河注入了37个西湖,这是古代治水能臣宋礼、靳辅等做梦都想不到的。
如今,每年向运河补水已成常态,“一河清水向北流”的美丽画卷初步绘就。
大河有水,满盘皆活。李亚鹤发现运河八省市统筹“绿色生态带”和“环境配套工程”,实施了国土空间管控、入河排污口整治、沿线企业综合整治、建成区与核心监控区管控、滨河生态空间保护和环境美化等重大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运河生态保护的专项政策、法规、实施细则,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筑牢了绿色基底,奏响了水韵旋律。
对此最敏感的是各种动植物。李亚鹤发现如过去被称为“排污河”的北运河,通过实施截污治污、河滨生态修复、滩地小微湿地建设等,水质已稳定为Ⅰ类,成为黄菖蒲、香蒲、狐尾藻、金鱼藻、白鹭、中华秋沙鸭、鳑鲏的生存乐园。这样的例子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可以说随处可见。
推动运河文化焕新发展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生事物,既承担着为沿线人民提供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职能,也被赋予了传承保护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建设千年运河文旅品牌、打造致富河与幸福河等新时代内涵。李亚鹤发现5年来,运河八省市在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用力甚勤、成效显著。
大运河文化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根脉和底蕴。大运河本身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既在文化传承保护上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也在价值挖掘和活化利用方面被寄予了厚望。